想到星期六要上課,心裡的疲累程度就增加不少!而開學第一週,心都還沒收好,就要上六天課,更是讓人覺得瞬間老了好幾歲!
所以,早在寒假前,老師就未雨綢繆計畫著:補假的這一天,大家就一起活動活動筋骨吧!(關於"玩",手腳俐落是一定要的啦!另,聽說別班當天也舉辦了包水餃的活動,看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喔!)
話說這個攀岩訓練中心實在低調的很,非得識途老馬指引,不然一般人是不太容易知道原來在東區的小巷子裡有這樣一個攀岩訓練場!相信當天協助開車的pama也都有相同的驚嘆:蛤!原來這裡可以攀岩!(嘿嘿!每次舉辦這樣的活動,到場的家長都有相同的反應!)
攀岩,對小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活動,除了訓練觀察力、肢體的協調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忍耐力與堅持度!
當天從小朋友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個性: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仔細聆聽教練的解說,然後努力的執行,即使中途失敗了,也能再接再勵繼續挑戰!而有些孩子則是耐不住累,直呼說要休息!有些孩子則是不斷的做出違規的行為(可見教練說的話,他們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未放在心上),不斷的挑戰教練的耐心(這幾個自我中心、難以適應團體秩序的小孩,實在讓老師不知道下次該怎麼帶出門啊~)
教練說:"老師上一屆的學生平均來說肢體協調性比較弱,但秩序極佳、忍耐力極佳!(忍耐力極佳的他們最後克服了肢體協調性較弱的缺點,參加了臺南市的健康操比賽~)而這一屆的學生肢體協調性很好,但忍耐力較不足!"教練說的話,真是讓老師覺得心有戚戚焉!
每一屆孩子的個性與特色都不相同,但每每透過這樣的活動,他們天生的個性總是赤裸裸的呈現出來!教育孩子是要"順性發展",因此孩子們的重要他人(包括家長和老師)都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也許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也許是在發現孩子的錯誤之後)指引他們、幫他們做修正的動作,而非讓他們一直"依然故我"、"率性發展"!
當天,老師也邀到場的pama一同攀岩,用意在於讓大家體驗:"我們眼睛所見的(或我們所想像的),遠比我們所做的,來得簡單許多!"(換腳前進,就沒想像中的簡單對吧?!)我一直不相信有所謂"苦民所苦"、"感同身受"這種事,除非他真的經歷其中、真的承受其苦!"說的比做的容易",即此道理!
每兩年,老師和孩子們來到攀岩場一起攀岩的目的,除了觀察他們,同時也是激勵他們"老師不是只有站在旁邊看而已,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做同樣的事!"就跟運動會的競賽一樣,這可是凝聚班上向心力的最佳機會啊!雖然,攀岩後好幾天都會"鐵手"(痠~),但還是很值得啦!"(如果每天攀岩20分鐘,手臂應該會速瘦吧!)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教育場所不該只限於學校,處處都可以是教學的好所在!
而且大家不覺得嗎?"逃學的日子,天特別的藍、空氣特別的新鮮!"
下次有機會,我們再一起逃學(學校)去吧!